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维护 汽车维护

国外汽车活动_国外汽车文化节

tamo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汽车文化,是许多 汽车爱好者的 热议话题,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各国不同的汽车文化:1.日本日本虽然不是第一批汽车工业大国,但他们的汽车工业却是发展得最迅速的。而在他们国家,浓郁的汽车文化也是五花八门,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JMD改装风格。JDM改装文化中,车型必须为日本本土市场售卖的车型,其次外观也要趋于日本本土化,改装零件也必须是日本本土血统。JDM车系车型特征明显,往往在外形和配置上与其他车系不同。

国外汽车活动_国外汽车文化节

汽车文化,是许多 汽车爱好者的 热议话题,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各国不同的汽车文化:

1.日本

日本虽然不是第一批汽车工业大国,但他们的汽车工业却是发展得最迅速的。而在他们国家,浓郁的汽车文化也是五花八门,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JMD改装风格。JDM改装文化中,车型必须为日本本土市场售卖的车型,其次外观也要趋于日本本土化,改装零件也必须是日本本土血统。JDM车系车型特征明显,往往在外形和配置上与其他车系不同。由于日本的道路弯多坡多,需要有较强的悬挂系统以及高响应的节流阀,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日本的汽车文化主要就是改装和漂移。

2.美国

美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则要久远多了,他们不但有钱,而且地广人稀,玩起车来自然也就更追求一种大!最典型的就是皮卡文化、肌肉车文化与大脚怪文化。皮卡在美国没有限行之说,使用粗犷的它们不仅是农民们的最爱,也是美国玩车一族的“饽饽菜”,各类改装应有尽有。但要说最风靡且独特的,还属“大脚怪”改装,将皮卡、SUV,亦或一些大型轿车的底盘全方面疯狂改装、升高,然后搭配四个尺寸巨大的轮胎,用以各类疯狂竞技表演。而肌肉车,则是美国人对性能车的一种诠释,它们的特征就是外观极具肌肉感,大轮毂配上一颗超大排量的发动机,在轰鸣的引擎声中体验别样的人生。

3.德国

德国算是汽车工业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国家,但受限于土地与经济的限制,他们国家的独特汽车文化并不多。因为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汽车就仅仅只是一个代步工具,故而德国的交通秩序也是全球楷模。如若要真论玩车文化,德国其实也有——低趴文化就是最为风靡的。而且在他们眼里,坚决不玩日系车是个底线,BBA就成为了改装首选。

4.俄罗斯

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发展得较慢,但地大物博的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汽车文化。在这这其中,酷似于美国车的伏尔加汽车文化首当其冲,这类车型在俄罗斯其实已经退出了汽车市场,但作为经典老车的它们,确实是俄罗斯玩车一族的最爱,一辆伏尔加,配上一杯伏特加,就足以让一个俄罗斯人玩上一天。

5.沙特阿拉伯

实话说,阿拉伯其实是个比较神奇的民族,不仅在于他们的民族文化,也在于他们的汽车文化。在阿拉伯的车道上,有一种特别神奇的技术在各地风靡,开车司机正常开车,保证车辆的稳定性,车上的人员则负责“表演”,或打开车门“与风尘齐肩”,或钻出车窗“拥抱太阳”。总之,他们国家人少应该是一定原因的。

6.南非

南非的汽车文化与阿拉伯类似,不同的是,他们更多的是在赛场里以表演的形式呈现。这与他们的黑人文化有一定关系,即兴、随性,甚至有点疯狂,我们玩漂移是为了更好的过弯,他们玩漂移是为了更好的表演。

7.迪拜

作为“全球首富”,迪拜大佬们的汽车文化自然也与“富”离不开干系。没错,他们国家的汽车文化,就是定期将各类豪车、跑车们集合起来,进行一场场大型演艺秀,用震撼的视觉告诉你,有钱,就是任性!

8.爱尔兰

爱尔兰的汽车文化也相对奇特,他们国家对于汽车的热爱,更多的是出于汽车历史与骨骼的热爱。所以他们玩车一般不玩常见的车,而是喜欢收集各类“蒸汽车”。不懂行的人去展会乍一看,还真会以为这是一场古董展会。

9.中国

刨去那些国外流行的文化,咱们国内最典型的两种文化,或者说风俗就是喜欢给新车贴膜、挂红绳。贴膜对车辆的玻璃、车漆等有隔音、防爆防剐蹭的用处,爱车之人喜欢花钱贴一层保护无可厚非。挂红绳则是比较民风化的一种做法了,挂红绳,对于很多古人而言,和贴红对联、红福一样具有喜庆、平安、大吉大利的蕴意,这点出于风俗可以理解,但是咱们挂也要选对地方来挂哦。

比较常见的有挂在后视镜的门把上,这个位置其实是极不安全的,一来有些红绳质量不好,遇水后便会掉色,久了会对车漆造成严重侵染影响,其次在高速上时,该红绳也会“随风摆动”,时常会挡住后视镜里的视野,造成安全隐患。其实最挂的摆挂位置,是在轮毂或车尾底的倒勾上,蕴意仍在,安全还不影响美观。

汽车社会的前提是大众可以普遍享受汽车文明。

毫无疑问,汽车极大地扩张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也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20世纪,汽车创造的社会财富和衍生文化比上一个千年的总和还要多。

进入21世纪,中国这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真正迎来了汽车时代,在连续几年近乎井喷的跃进中,和汽车相关的行业都无一例外地迅猛发展起来。

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像服

装、饮食文化一样,在保有量和使用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汽车文化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新名词。

然而事实上,中国的

汽车消费还停留在汽车社会的初级阶段,此时谈论汽车文化是否过早?中国的汽车文化真的降临了吗?与全球化氛围相对应,中国的汽车文化将如何培育并发展?

经济观察报:说到汽车文化,人们往往会想到通用、福特或者是吉普等企业和品牌的传奇故事,以及美国人对SUV大车的钟情等等,您认为汽车文化所包含的范畴有多大?

梁朝辉:汽车本来是个钢铁的物件,是人给它赋予了一种影响生活方式的生命内涵。

反过来这种内涵又作用于人类,拉近了人与车之间的距离,形成消费理念、生活情趣以及审美趋向等文化范畴,亦即汽车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汽车文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车本身的,另一方面是汽车折射出来的,比如美国人那种自由、大气的喜好观念。

我们知道,二战之后美国的汽车突然大了起来,经历了二战的人们精神上有死里逃生的感觉,思想上要铺张,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在这种心态畸变下诞生了宽大的美国汽车,折射出了二战之后人们那种绝地重生的感觉。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地大物博,人们崇尚自由、宽松,V8便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种体现。

林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内涵。

汽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现代工业产品,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等,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汽车文化的特有观念。

仍以美国为例,它的汽车文化包含了美国人天生具备的幽默感:驾驶汽车时,别出心裁地把五颜六色的贴纸剪成字母拼在车尾,其中与追尾相关的内容最多:“千万别吻我,那很可怕”、“不要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撞上来吧,我正需要钱”。

汽车在这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被充分、广泛地赋予了精神特质,折射出美国人的性格和感情。

经济观察报:汽车文化这个概念属于舶来品,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各有着不同的汽车文化,我们如何理解其成因及其个性?

林雷:汽车在国外,早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了,它体现着人的心理轨迹,有着核心的精神隐喻:私人自由的理想诱惑,个人力量无限增长的错觉。

你看在美国开巨型SUV甚至开悍马的人,一多半是个子娇小的女性,就知道她们多么希望自己强大和有力了。

源于民众积极参与的意识观念、自由随性的处世态度,国外汽车文化相对中国要轻松得多,更因为长期的历史积淀已具备了丰富深刻的内涵。

汽车文化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汽车本身所折射出的设计理念,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元素实际上就是文化元素。

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汽车,因为文化元素不一样,其设计的结果便不一样,当这些元素熔铸到汽车上,就表现出不同的文化。

梁朝辉:汽车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历史环境、人类性格,而不同国家的汽车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期间,文化的历史传承性非常重要。

早期的汽车工业造一辆车是非常细腻的工艺过程,在那种手工的琢磨中,历史传承的文化渗透都微妙而绵长。

随着工业流水线的出现,汽车工业规模化了,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个性和内涵。

欧洲车的品牌价值为什么要比日本高呢?像雷克萨斯,一直说自己是非常棒的豪华品牌,但是品牌价值始终没有奔驰和宝马高,因为奔驰和宝马的历史文化传承性更好。

此外,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是需要年长日久的心血和资金才能打造出来的。

欧洲车另一个很好的感觉就是品牌传承性非常高。

把一代又一代传承的车型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明显就能看出他们积累出的精华都在一条线上。

而日本车,花样翻新很快,但可能三代改款之后,你已经认不出这款车了。

这就是欧洲与日本汽车文化之间的差别,不同地区对汽车文化的认同是不一样的。

汽车文化最贴切的外延应该是生活方式,欧洲的汽车文化非常典型。

法国人是浪漫、不拘束的,所以他们造出的汽车有玻璃面积大等特点;而德国车则如德国人一样,一直保持那种严谨、保守的风格。

就是这样形成了鲜明的五彩缤纷的汽车文化世界。

不同的文化理念也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群的认同,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开日本车追求经济、精致,开欧洲车追求品牌、性能——而我喜欢欧洲品牌,喜欢那种内在的、非表面的、相对永恒的东西。

经济观察报:对比国外的汽车文化史,我想中国原生的汽车文化也将会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有机体系。

随着近些年汽车井喷似的发展,您认为中国的汽车文化诞生了吗?

林雷:我们说一个地方是否有文化、历史等,主要看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汽车文化同样如此,汽车历史短的国家,其故事必然就少,文化就会相对淡薄一点,底蕴不足。

一个历史悠久的汽车国家,就会有无数个故事:成功案例、失败教训、相关赛事等。

而中国的汽车工业真正让人们津津乐道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我们还很难形成拥有丰富深刻内涵的汽车文化。

梁朝辉:汽车可以深刻反映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它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特色的产品。

比如德国车,真的就能反映出德国人那种追求每一个螺丝钉都完美的较真性格。

而日本车绚丽新潮,美国作派大气,美、日、德三辆车摆放在一起,性格迥然的区别一目了然。

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型,中国就谈不上民族独具的汽车文化。

现在经常有人批评中国的汽车抄袭,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开始,某个产业刚开始的时候,模仿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行为。

目前中国汽车业还处在学习积累的过程,将来肯定会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文化也会伴随着逐渐形成。

经济观察报:目前的行业中出现了一些以汽车文化为卖点的厂家,您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林雷:应该说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一个品牌的汽车文化在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全系列活动中都要体现,而如果只用于营销,所谓的汽车文化就成了不能兑现的战术口号。

汽车文化应该有两个过硬的要素:机械概念和设计理念。

其中设计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汽车文化的核心体现。

梁朝辉:应该肯定,打出汽车文化旗号的企业对汽车文化是有很深的理解和渴望的,但是形成一个民族的汽车文化需要整体审美观的建立和对汽车文化正确的认知。

自主品牌是民族汽车文化的一个基础。

所以商业炒作是有意义的,通过传播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内涵,消费者有了这样的需求,更能促使厂家去做。

经济观察报:汽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空间很大,但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多,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中也对汽车进行了很多限制,国家开始进行引导消费,您如何看待汽车产业与汽车文化之间的关系?

林雷:国家政策与汽车文化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效的政策推动汽车文化的发展,成熟的汽车文化促进汽车国家政策的完善。

目前,中国的汽车文化正在慢慢起步,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政策的良性诱导,比如国家调整油价,逐步放开对小排量车的限制,都有利于形成理性消费观,有利于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汽车文化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消费环境,它是与汽车相关行业(如信贷、服务等)、社会机制、社会结构等密切关联的,而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通过调控去平衡关系,最终达到各方面的统一和谐,为汽车文化的健康形成创建良好的环境条件。

文章标签: # 汽车 # 文化 #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