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使用指南 使用指南

特斯拉的合作关系怎么样_特斯拉 合作

tamoadmin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1.国内特斯拉车主的福音,特斯拉车机将更换百度地图2.特斯拉在国外其实并不是很受欢迎,但中国为什么还支持特斯拉?3.传统车企为什么都没有找特斯拉合作造车?4.松下、宁德时代、LG化学,特斯拉电池供应的正室和偏房 张孝荣 6月初,业界被一则比亚迪与特斯拉达成合作的新闻所振奋。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 汽车 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比亚迪即将为特斯拉提供动力电池。但耐人寻味的是

1.国内特斯拉车主的福音,特斯拉车机将更换百度地图

2.特斯拉在国外其实并不是很受欢迎,但中国为什么还支持特斯拉?

3.传统车企为什么都没有找特斯拉合作造车?

4.松下、宁德时代、LG化学,特斯拉电池供应的正室和偏房

特斯拉的合作关系怎么样_特斯拉 合作

张孝荣

6月初,业界被一则比亚迪与特斯拉达成合作的新闻所振奋。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 汽车 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比亚迪即将为特斯拉提供动力电池。但耐人寻味的是,该视频热闹了几天后迅速下架,而后双方均进入缄默状态,对外不做回应。

实际上,市场早就流传比亚迪将为特斯拉供应电池的消息。2021年8月,有消息称比亚迪将于2022年第二季度向特斯拉供应“刀片电池”,配有“刀片电池”的特斯拉车型已进入C样测试阶段。2022年初,有网友发布截图称,特斯拉已经正式给比亚迪旗下的子公司弗迪电池下了20.4万台/年的刀片电池(型号C112F)采购订单,量产时间是今年3月份。

笔者推测,关于比亚迪向特斯拉提供电池一事,双方之所以都在默默等待,是在等一个重要时机,等时机到了,再释放双方合作的重大利好,便可以在资本市场产生更大的价值。

01 磷酸铁锂电池后来居上

实际上,不管特斯拉如何回应,在中国市场上,都难以避开比亚迪电池。因为比亚迪电池已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市场主流,直逼行业龙头宁德时代,而且市场份额还在快速增长中。

市场主流的动力电池主要分为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两大技术路线。早些年三元电池一度领先,最近两年,磷酸铁锂电池后来居上,市占率实现反超。

比亚迪刀片电池属于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发展刀片电池出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远见。王传福曾表示,以前电动车续航里程在200公里的时候,能量密度是最重要指标;但当续航里程达到500公里的时候,和燃油车一箱油一样里程,电池能量密度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指标可能会变成安全、成本、循环寿命等。

由于安全性能突出而其它指标相近,磷酸铁锂电池发展前景明显优于三元电池。据动力电池联盟统计,自去年7月以来,磷酸铁锂电池的月度装车量均超过三元电池,今年4月,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为8.9GWh,市占率达67%,再创新高。

此外,由于锂电池正极材料日益上涨,与需要钴、镍等稀有金属的三元锂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显得更低。

特斯拉引入了磷酸铁锂电池。特斯拉过去一直用三元电池,由LG新能源和松下公司供应。后来跟随市场潮流引入了磷酸铁锂电池,由宁德时代供货。

02 给刀片电池打了最好的广告

假定比亚迪也成为了特斯拉供应商,那么双方合作金额会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个新闻。去年,特斯拉首次成为宁德时代的最大单一客户,向后者采购了总价值130亿元的动力电池,贡献了宁德时代全年营收的10%,双方的订单合同签约至2025年12月,这个合同意味着宁德时代的订单不会因为比亚迪介入而缩水。因此,能为比亚迪出让供应份额的大概率是三元电池,也即LG新能源和松下两家将让出一些份额。

接着再分析两个数字。特斯拉CEO马斯克曾明确表示,在长远时间里,将有2/3的车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而特斯拉工程高级副总裁Drew Baglino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特斯拉约有一半车辆出厂时配备了磷酸铁锂电池。

假设马斯克提到的2/3比例适用于中国区特斯拉车型,由这两个人提供的数字来推测,磷酸铁锂从占比一半增长到2/3,变动幅度大约16%,因此,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特斯拉磷酸铁锂电池增长的最大空间,也可以视为比亚迪电池所占份额的上限。

这个16%价值几何?如前文所述,若宁德时代提供的“一半”对应总价值130亿元,以此折算,那么16%对应的总价值将是40多亿元。换言之,比亚迪与特斯拉合作的金额每年不会超过40亿元。

然而,比亚迪所谋甚大,绝不是仅仅这几十亿元。比亚迪电池外供特斯拉,相当于给刀片电池打了最好的广告。

对于特斯拉来说,选择多个电池供应商有助于保证供应链安全,高性价比的刀片电池能帮助整车降本;对于比亚迪来说,打入特斯拉供应链,不仅能带来示范效应,让更多国内外车企尝试并使用刀片电池,而且也能使比亚迪电池竞逐海外市场,享受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

目前比亚迪已经开始向福特、一汽等车企供应刀片电池,并配套了长城的哈弗H6、魏派拿铁等HEV车型。此外还同丰田合作,共同开发动力电池和纯电动轿车。

03 一个完整的锂电池产业

王传福在2021年曾表示:“刀片电池已经开始向全行业外供,几乎每一个你能想到的 汽车 品牌,都在与弗迪电池洽谈合作。未来,刀片电池将陆续搭载在国内外各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上。”

2019年5月5日,比亚迪注册了弗迪电池公司,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由此,比亚迪电池业务摇身一变,变成了独立运营的弗迪电池,走上了独立开展动力电池外供业务的道路,外供主打产品是2020年推出的“刀片电池”。

“弗迪”一名,源于《诗经.大雅.桑柔》中“维此良人,弗求弗迪”,寓意诚实有信,踏实精进。

王传福之所以有如此底气,是因为手里掌握着不仅仅是一个动力电池厂,而是背后有一个完整的锂电池产业做支持。

锂矿在其上游,电池厂是其核心,中间是许多专业化的生态合作企业,涉及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以及辅材环节。在此基础上,比亚迪筹划了一个更大的“图谋”,让电池业务走独立发展道路。

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包括两大方向,一是生产供应3C消费电子产品,主要客户包括三星、Dell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导厂商,以及科沃斯、iRobot等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专业智造品牌厂商;二是在动力电池领域,应用于各类电动车领域,电池包括高度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和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

在二次充电电池领域,比亚迪进行全产业链布局,覆盖了从矿产资源开发到电池包产出,并具备电芯以及封装设计能力。目前,比亚迪的产品涵盖镍氢电池、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

比亚迪还推出了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电动叉车以及LED等多种新能源产品,可提供从发电、到储电、到用电的一整套新能源解决方案。

弗迪电池董事长何龙一直是比亚迪电池业务的负责人。据相关资料,何龙属于比亚迪创业团队成员,1999年7月加入比亚迪实业,历任第一事业部、第二事业部品质部经理、比亚迪集团副总裁等多职务,长期任职比亚迪技术管理岗位。2020年,比亚迪独立电池业务,主打刀片电池后,何龙以比亚迪集团副总裁身份兼任弗迪电池董事长,全面负责比亚迪电池业务发展。

弗迪电池正在扩大规模,实现集团化发展。工商资料显示,弗迪电池对外百分百控股12家电池企业,包括西安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青海弗迪锂能 科技 有限公司、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重庆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长沙弗迪电池公司,等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弗迪电池在全国已经有16家动力电池工厂投产或在建设。2022年在湖北襄阳新增拓展基地,占地5000多亩,包括30GWh刀片电池及整车制造项目。还有银川、长春等其他拓展项目,其中,银川基地为大巴工厂改建项目;长春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预计为一汽的配套动力电池项目。

弗迪规划产能也将随之快速增长。2021年,弗迪电池总体规划产能为135GWh,2022年规划产能285GWh。2023年,规划产能超400GWh。

早在2018年,王传福就提出要剥离旗下动力电池业务,使之独立上市,时间大约是2022年底。若比亚迪与特斯拉合作确定,弗迪电池有望在外供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从而为弗迪电池上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弗迪电池上市,意味着比亚迪和特斯拉合作一事瓜熟蒂落。一旦时机成熟,新巨头走向资本市场,千百亿资金必将汹涌而至。本不平静的动力电池江湖将从此更加沸腾。

作者简介

张孝荣, 深度 科技 研究院院长。

国内特斯拉车主的福音,特斯拉车机将更换百度地图

文|信天游

图|来源网络

“松下与特斯拉,这一直就是一个不平等的合作。松下从来没有供应商的觉悟,特斯拉也一直没有把松下当成战略合作伙伴。”与一位业内同行聊天时,笔者感慨道。

如果要说起松下与特斯拉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合作,那就应该从特斯拉最初与松下签署合作协议中那两条“不平等条约”说起。哪两条呢?

“?1、特斯拉不能对外宣称电池供货商是松下;2、出现问题概不负责。”

选择松下,特斯拉很无奈

作为一家创业型企业,又从来没有动力电池方面的研发能力和经验,特斯拉早期研发纯电动汽车之时想要破解动力电池系统这个核心难题就只能将目光投向世界上最成熟的电池技术以及已经拥有足够大产能规模的18650圆柱型电池,即使这种规格的锂离子电池从问世之初到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型号也从来没有预想过要成为纯电动汽车的能量核心。

围绕1865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研发车用动力电池包而不是为纯电动汽车研发更加合适的电池,特斯拉从创业初始就带着这样的无奈一路蹒跚走下来。

从第一代的特斯拉Model?S开始,采用了最大8000颗松下提供的18650规格的钴酸锂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由于非常糟糕的热稳定性以及当时非常不成熟的温控系统的电池包,特斯拉推出的Model?S车型在全球很多地区出现了热失控后起火的事故。

这让当时诸多的行业人士以及媒体对特斯拉以及其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提出了诸多的质疑。而随着松下NCA镍钴铝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量产,虽然特斯拉电池包所采用的依然是18650规格的电池单体,但是电池包的热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热失控问题获得了极大缓解。

在推出了Model?S以及Model?X两款车型之后。伴随着马斯克一直崇尚的“第一性原理”,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取得了极大的关注和追捧。而松下NCA镍钴铝18650规格的锂离子电池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第一款专门为电动汽车开发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

磨合前行,短暂的“蜜月期”

在松下与特斯拉合作进入到了稳定期之后,新型“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级迭代。在18mm*65mm规格的基础之上,特斯拉与松下推出了全新的21mm*70mm规格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俗称21700电池)。

与此同时,电池正极材料的钴金属含量从原本的30%左右降低至不到10%,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从原本240Wh/kg左右提升至300Wh/kg。

如此的巨大提升,对于当时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创举。而原本需要最多8000颗电池单体的电池包减少到原本的一半不到,仅需要3000颗左右的电池单体就能组成全新的电池包,而电池包的系统能量密度也达到了167Wh/kg。

彼时,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市场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正在向200Wh/kg迈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还在140Wh/kg左右徘徊。而在此基础之上推出的特斯拉model?3车型一经推出就收到了全球超过30万辆左右的订单,特斯拉与松下的蜜月期正式开始。

或许蜜月总是那么甜蜜而短暂。虽然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2018年的特斯拉却经历着数不尽的痛苦与折磨。面临着市场对未来前景的质疑、融资能力持续下降、现金流严重匮乏、核心高管团队不断离职、Model?3订单巨大却产能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特斯拉迎来了从创业之初至今最大的危机。

作为创始人的马斯克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作为核心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的松下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掉链子,双方合作的问题在2019年开始集中暴露,并毫无遮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矛盾公开,松下“吃黄连”

位于内华达沙漠的特斯拉Gigafactory工厂在2018年12月建成投产。作为特斯拉在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这个拥有7000名员工,24小时持续开工的超级工厂在投产之时也仅仅完成了30%左右的产能建设。

随后在2019年1月份,松下与丰田汽车在日本签署合约,意图谋求新的市场机遇;同年4月份,松下停止对特斯拉Gigafactory?1电池工厂的扩张计划,也暂停了对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投资,双方关系迅速降温。

松下与特斯拉的积怨于2019年11月份达到顶点,松下电器CEO津贺一宏公开表示,松下低估了和特斯拉的合作风险,目前难以从与特斯拉现有电池合作业务中赚取利润,而对于特斯拉在华投产,松下表示没有计划为特斯拉在中国新建电池工厂。

2020年春节期间,宁德时代发布公告宣称成为特斯拉在中国地区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公告一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片哗然,对于特斯拉与宁德时代未来的合作猜想纷至沓来。

然而,宁德时代公告上的内容却显得并不是那么振奋人心。公告称,公司拟与Tesla,?Inc、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签订《Production?Pricing?Agreement?(China)》,目前Tesla,?Inc?已签署,尚需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约定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供应动力锂电池,期限为2020?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并未对特斯拉采购量进行强制约束,具体采购情况特斯拉会根据自身需求以订单方式确定。

虽然从这个模棱两可的公告上我们基本上找不到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结合松下与特斯拉的合作以及宁德时代在2019年的种种动作和表现我们可以继续探究。

宝马“钦点”,宁德时代“上位”

众所周知,宁德时代创立初始并不是太知名,而2017年12月与宝马汽车的合作让宁德时代迅速进入了汽车行业的视野。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快速发展,凭借自己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宁德时代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超过60%的市场占有率让宁德时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供应链中的龙头。但是在动力电池领域技术路线的探索中,宁德时代从未进行过圆柱型动力电池的拓展,而在高镍811镍钴锰三元方壳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一直走在行业的前端。

2019年底,宁德时代对外宣称将率先采用全新CTP技术的无模组电池包。并表示在成本上,CTP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了15%-20%,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了50%,投入应用后将大幅降低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在2020年,采用CTP结构的动力电池包将达到200Wh/kg的系统能量密度。

系统能量密度200Wh/kg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味着作为持续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特斯拉至少在动力电池领域开始落后。

就像2018年Model?3上市前特斯拉采用21700电池所带来的期待一样,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宁德时代的努力下将再次出现质的飞跃。

从技术角度来讲,或许作为特斯拉创始人的马斯克,不愿将技术第一的桂冠轻易让给竞争对手,才会在即使已经选好了LG化学这个松下的替代者的时候,依然将橄榄枝抛给了宁德时代,这个在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上跟特斯拉完全不相干的年轻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

牵手宁德时代,押宝中国未来

从技术角度而言,目前采用了21700?NCA电池的Model?3的167Wh/kg的系统能量密度在当下还算是主流水平,但是相较于即将推向市场的宁德时代200Wh/kg的CTP电池包而言,已经是大大的落后了。

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00Wh/kg的宁德时代CTP技术,可以说仅仅在动力电池包体结构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优化就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的新高度,而其采用的依然是单体能量密度在240Wh/kg左右的石墨负极的高镍三元电池。

相比特斯拉采用的高镍(9:0.5:0.5)NCA镍钴铝正极的动力电池300Wh/kg的单体能量密度,目前的高镍811镍钴锰正极的电池240Wh/kg单体能量密度还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而采用硅碳负极的300Wh/kg的高镍811镍钴锰三元电池在2019年已经送检。

一旦采用300Wh/kg的高镍811镍钴锰大单体三元方壳加上CTP结构的电池包在系统能量密度上进一步突破至240Wh/kg以上,以21700为代表的小圆柱单体成组的技术路线将由于成组效率太低很快被抛弃。

到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猜想一下为什么宁德时代的公告那么含糊其辞。当然,首先作为供应商一定要有供应商的觉悟,不能太抢主机厂的风头。其次,对于特斯拉而言,如果彻底抛弃掉原有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就意味着,前期与松下合作建设的所有产能将彻底废弃,而松下这个初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也将彻底被抛弃。

这个当然是坚决不允许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特斯拉全面度过难关并开始全新篇章的时候。而与宁德时代的合作更多代表的是未来,或许两年的合作期以及并不限制供应的规模以及数量,实际上是在为了技术快速迭代时不落下风做的充分准备,更为了能够实现平稳过渡期做的妥协。

其实我们从Model?S等车型刚刚开始采用21700单体的动力电池包就能知道,从旧技术到新技术的过度,特斯拉在先期已经按照两至三年的时间来计划。

写在最后:

或许与宁德时代的大规模全面合作还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但是不论需要多少时间的过度,对于电动汽车这个高速技术迭代的新生事物而言,“新陈代谢”总是不断地、快速地发生着。

旧的终将被抛弃、新的终究会到来。对于我们而言,只需要去等待就好。(专栏作者系动力电池技术专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深分析人士)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在国外其实并不是很受欢迎,但中国为什么还支持特斯拉?

近日,根据特斯拉的官方消息,特斯拉正与百度地图合作,为国内特斯拉用户提供全新的地图服务,目前特斯拉正在扩大市场占有率,努力提升产品体验。

多年来,特斯拉一直为其车内用户体验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其中大部分都围绕着大型中控屏展开,而地图和导航是该显示屏上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在美国,特斯拉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在使用自己的地图模块提供服务,而在中国特斯拉正寻求与中国互联网巨头地图部门百度地图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改善其在中国地图的使用体验。

百度地图表示:百度地图已经与特斯拉合作,成为其在中国大陆的地图数据服务提供商。我们新发布的可伸缩矢量图形API可以为特斯拉车主提供地图显示,实时交通状况,兴趣点检索和其他数据服务,可以增强他们的使用体验。此外,百度地图的车载地图服务支持缩放而不会损失图像质量,并使图标可以在360度向所有方向旋转。

特斯拉表示:随着中国制造的Model?3的开始交付,特斯拉有望在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迅速拥有市场份额。除此之外,特斯拉目前一直在整合流媒体的服务。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传统车企为什么都没有找特斯拉合作造车?

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放入一条鲶鱼,促进产业升级。

如果特斯拉在中国扶持下,走苹果模式像消灭诺基亚摩托罗拉一样消灭以宝马奔驰为代表的内燃机,那么汽车行业的确要洗牌,中国也会在未来汽车市场分一杯羹。

不光是特斯拉,西方企业都敢于使用新技术,比较激进,性能虽好但不够成熟,比如特斯拉自燃事件后发布了新的软件更新补丁,其实无非就是降低了车子性能。

特斯拉会是第二个苹果公司。苹果就是因为有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支持才能做到智能手机硬件天下第一,特朗普怎么想让苹果生产线搬回美国都不可能;下一个特斯拉也会把苹果的故事重演一遍。

中国要的是把特斯拉的上游供应链全部吃下,如果以后电动车取代了燃油车,那电动车的上游供应商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内商家供应。这将是无法想象的一个大市场。

引进特斯拉是地方政府行为,其二是与美国的政治及经济上的博弈的结果。特斯拉技术并不先进,如果独一无二的话,美国政府会不留它?在美国频临破产。看看国外的报道就知道了。澳大利亚着火的特斯拉太多了。当然这些都被公关了。屏蔽了。不要迷信它,只是传说而已。牛肉国内40元一斤,进口的120。你吃腻了,非要买进口的。没人会拦着你,只能说有钱烧的。但是你非要大肆叫嚣,就是另有目的了。

最主要的是,未来汽车出现两极化,以日本为代表的,是用氢做燃料,巡航长,对环境好,缺点是安全未知数,提取氢很麻烦,以中国为代表的,主推以电池为代表,首先中国有比亚迪做先锋,但是孤掌难鸣,所以引入特斯拉做鲶鱼效应,一起让世界接受电池车才是未来的概念,也是唯一弯道超车的路子!

国家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一方面是为了倒逼国内车企提升技术和品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反击国际金融大鳄蓄意做空我国经济的阴谋,通过帮扶特斯拉,树立一个榜样和典范,提升其他外企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信心,阻止更多的外企撤离中国,稳定国内经济环境,稳定就业率。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是汽车转型升级的时刻,也是弯道超车的时候,传统的汽车,中国再有十年也很难超过日系,德系车,但是电动车出来了,就像是智能机时代的到来一样。引进的特斯拉是有使用国产化零件比例的,国家想用特斯拉带动国产汽车的生产。

汽车和手机不一样,手机年年可以换,汽车呢?五年或者十年二十年的份额送别人了,特斯拉进来了,还进来了一些国际顶级供应商,他们来了不走了,我就说一个韩国汉拿,给特斯拉供应轮胎的,目前供米其林全进口的,年底供沈阳米其林。我就想问问: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出口国外有多少?蔚来和比亚迪没有产业链?个人认为培养一个特斯拉不如培养一个比亚迪。和苹果手机能比吗?那个时候国内手机和现在国内汽车业能一样吗?还有支持了特斯拉就是加速完成他的星链计划,他的完成给美国政府又增加可以撒流氓的资本。临港特斯拉就是急功近利。现在的比亚迪汉已经在德国赢得掌声,只不是特斯拉供应链。 十年后国家汽车在国内国外像华为手机一样的市场份额,那是做对了,拭目以待吧。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引进来有好也有不好。 好的是国内可以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加以改造,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可以让国家扶持的这个行业竞争的更完善。 不好的就是拿着我们的钱,用着我们的地,招着我们的人,最后还赚着我们的钱,然后支持他米国。 总体觉得,利大于弊吧,要不然怎么放他进来呢?

能看懂国家大战略的有几个人,我来告诉大家,首先国家为什么大力支持特斯拉新能源汽车,近些年国家对石油的依耐越来越大,几个产油大国地区一直不太平美国一直在中东搞事就是要控制石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石油能源命脉一直把握在别人手里,这就是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原因,发展特斯拉等新能源电动汽车可以缓解国家对石油的依赖。

只要是前景乐观,需求市场极大,技术成熟度引领整个行业,就可以去引进,收购,入股。这样的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经济发展走出产业链条上的中下游位置,向上游提升。并且还可以接触到研发领域。这个经济转型思路是清晰的。中国市场大需求高,特斯拉是电动车的引领者,银行放心。特斯拉空有一身本事在美国却面临各种问题,是中国给了特斯拉展现自己解决当面发展问题,资金问题,中国这一招狠狠的给了国内车企一记耳光,扶不起你们那就让你们自生自灭,共赢之事何乐而不为?

我国早期为发展汽车工业(燃油机),以市场换技术,跟全球各著名车企合作,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市场被外企占完了,核心技术(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我们一样没学到;现在出现电动车,我们吸取燃油车教训,市场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首先砸钱补贴,培育壮大国内电动车市场,其次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先把技术拿到自己手里,有一定实力了,再开放市场竞争,最后引进特斯拉,就是鲶鱼效应,增加国内竞争活力;电动车三大关键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前两个我们已经拿下(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控就是特斯拉强项了,舞台搭好了,就看国内各大车企争不争气了。

感觉中国应该是在下一盘大棋,先把特斯拉拉入局,下一步就是联合国电,铁塔和众多车企大家来成立一个标准委员会,特斯拉你要来玩吗?你要来的话把你的专利共享出来,你可以收专利费,然后中国制定大标准,最后再覆盖世界电动车市场。你不来玩的话,那我国家管控的充电桩和其他设施以后就没有你的接口了,以一家之力去对抗联盟,就有失去中国市场的危险。和现在搞通信标准的套路是一样的,之前是买爱立信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专利,然后在这些专利的基础上自己搞了个TD标准,外来的厂家必须支持,不然不给发牌,成熟之后又用它去竞争世界的标准格局,才有了华为的5G。

因为特斯拉是电动汽车的标杆车企,支持特斯拉就代表鼓励国企电动车企,电动车企就会跟上,红利就会出来,等这些车企都成熟了,自然就没特斯拉什么事了,国家就会减少对特斯拉的支持,在竞争中慢慢的被边缘化,这就是国家对未来的眼光,始终是对国企铺路,到时候买电动车的人也多了,零件减少,红利增加,资源省了再有多出口国外。

应该准确地说是上海地方政府强力支持,并非是中国政府支持,一方面特斯拉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顶级品牌,符合国家发展政策。二方面新能源汽车上海还是空白,作为一线城市的广深抓紧布局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恒大实力不容小觑,对上海构成重大压力。三方面上海抢先引入世界新能源汽车品牌企业并迅速投产,一下子把上海推到世界新能源汽车龙头地位。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电动汽车的可靠性、便利性根本无法与汽油车媲美,只不过政策打着环保的名义去支持电动车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弯道超车,实现对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的反超,目前看这一战略基本失败。电动车排放小,但污染并不小,电池无法回收,并且除了动力系统,汽车领域很多技术中国车企也与发达汽车国家差距很大。国产电动车技术上不输特斯拉,就是品牌号召能力太弱了,漏油的奔驰,机油越来越多的CRV,中国人挤破头都要去买,在国家能源调整的大战略下,电动车无疑是优先发展的,光靠国内号召力弱的企业来推动得太慢了,特斯拉刚好满足中国人的虚荣心,配合国家推动电动车浪潮!

还有一点就是特斯拉中国工厂这次用1年时间完成建厂和生产下线,这完全就是了奇迹,这刚好是个广告,告诉全球的资本,快来中国,这里是见证奇迹的地方。汽车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产业,一个龙头企业带动的上下游群体非常庞大,引进一个大哥,能带起一个帮派,还能刺激其他帮派勤练武功,一石多鸟。反过来我国新能源领域已经有所积累,引进特斯拉也不会像上世纪?市场换技术?反制本土企业发展,相当于给我国新能源汽车请了一个高级陪练,值得。

可以说,特斯的引入是我们无奈之举,又是我们对电动车市场最强大的一张牌。 在产业上,引入一个龙头,带动整个相关产业链。 在电动车行业上:起到?鲶鱼效应?淘汰骗补、浑水摸鱼的假车企。增加竞争力,让一部分国企能以特斯拉为模板,快速成长。 在人才上,可以培养一大批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人才。并增强国人的消费信心。 我相信,也许特斯拉只是想挣钱,但是我们国家想挣的却是未来。一个属于我们国产品牌汽车弯道超车的未来。

松下、宁德时代、LG化学,特斯拉电池供应的正室和偏房

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

特斯拉作为纯电动汽车代表车企之一,也是很多车企标榜竞争的对象,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增大,很多的车企都进入了合作造车共同研发甚至是合资的状态,但传统车企没有找特斯拉合作造。传统车企和特斯拉没有合作造车,主要还是他们之间各自存在相对应的竞争关系,两家之间会因为各自之间的技术门槛保密等因素,再者来说特斯拉在纯电动技术储备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领先传统车企。

以技术来说,传统车企在纯电动汽车技术方面还是比特斯拉要保守一点,毕竟传统车企在有着燃油车时代的优势,甚至在一些传统车企看来,连最基本的技术路线都还是不确定的:电动车是不是真的有未来,还是需要进行思考的一件事。

没有找特斯拉合作,也就是意味着等待电动汽车跑通这条路之后再跟进,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去规避风险,甚至可以避免很多在他们看来不必要的损失,当然也就是传统车企也想自己尝试着在市场上面分得一块蛋糕。

从特斯拉的角度上面来说,特斯拉目前在电动汽车方面专利技术还是比较多的,面对专利多的优势,特斯拉也不愿意共享自身这些年来的一些研发,并且特斯拉拥有着自己一套的生产模式与技术,所以一旦合作那么也就是意味着特斯拉的一些特色和技术就会公开,使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才是最优先要考虑的东西。

所以没有传统车企找特斯拉合作造车,主要都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的。

松下和特斯拉,一直是汽车行业内极具话题的合作伙伴。从2014年的义无反顾合资建厂,到今天的太阳能电池合作关系终止,这对合作伙伴相爱相杀了六年。还没到七年之痒,双方之间的裂痕已在逐渐扩大,并且,曾经的“备胎”宁德时代、LG化学已悄悄上位,一场正室与偏房的斗争就此上演。

松下和特斯拉貌合神离

除了制造和销售电动汽车,特斯拉还生产销售太阳能电池板,这也是特斯拉的重要业务板块。2016年,特斯拉和松下共同成立了太阳能电池合资企业,在纽约州布法罗建立了超级工厂二号,主要生产太阳能电池所需的电池。

但是这项合作仅维持了不到四年时间。2月26日,松下宣布将结束与特斯拉共同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合作关系,计划于今年9月前彻底退出。

对于合作终止的原因双方并没特别说明,但外界猜测有两大原因。一是该合资工厂的生产效率满足不了特斯拉的需求,二是该工厂的产品不符合特斯拉太阳能电池板的构造,因此特斯拉其实一直都没有采购该工厂的太阳能电池。

既然我无法满足你,那就好聚好散吧。松下称,合作终止后将会支持特斯拉招募合适的人才,并且这一决定不会影响双方的主营业务,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方面的合作。

但是,太阳能电池合作的终止,也释放了一个信息:松下和特斯拉这对CP的关系,早已不复从前甜蜜。

松下和特斯拉的主营合作业务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位于内华达州超级工厂一号,目前特斯拉交付车辆的电池几乎都是来自该生产基地。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其车型搭载了全行业能量密度最高的电芯,而这种技术优势,正是松下给它带来的。

原本是一对合作无间的伙伴,却在2018年开始进入日常争吵。

2018年,特斯拉认为要实现盈利必须要扩充产能,因此加快了Model?3的交付速度,而电池供应也必须得跟上,这导致工厂的运营成本急剧增加。最终的结果便是,2018年特斯拉共交付了24万辆新车,其中包括14万辆Model?3,创下交付纪录。而松下,2018年Q2和Q3分别亏损了84亿日元、73亿日元。

一面是交付量攀升风光无限,一面是巨大的财务负担,松下和特斯拉的合作关系正在逐渐失去平衡。于是在随后几年内,我们经常会见到这对昔日的甜蜜CP公开互怼。

比如马斯克直言Model?3产能无法提升,是因为松下供应电池在拖后腿。松下当然也不是任由摆布的,去年松下CEO在媒体面前曾表示后悔和特斯拉合资建厂。

无论是电池价格谈不拢也好,还是管理出现分歧也罢,松下和特斯拉的关系开始降温已是不争的事实。

并且,双方早就为自己另谋出路了。松下找到了丰田,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发新一代电动汽车电池。而特斯拉,也开始扩大电池供应“后宫”,?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以及在南京建有基地的LG化学被列入名单。

宁德时代、LG化学登堂入室

对于特斯拉来说,近两年的重要项目之一便是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国产。随着上海超级工厂的落成,特斯拉也急需建立本土产业链,以降低成本。

今年1月,马斯克在投资者会议上确认,新增宁德时代和LG化学两家供应商。

宁德时代和LG化学都对特斯拉追求已久,绯闻不断。据报道称,在过去几年内,LG化学和特斯拉曾有过会面,并且LG化学一直在给特斯拉送样品。而宁德时代和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签署协议那会,也早有所接洽。

未来,宁德时代和LG化学将会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供应电池,不过短期内,特斯拉的主要电池供应商还是松下。毕竟人家马斯克说了,我和你们的合作只是“小规模”的。而松下在圆柱形电池领域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特斯拉来说,目前并不会轻易更换电池,松下,目前依然是地位稳固的“正室”。

但是宁德时代似乎并不是这么想的。在进入特斯拉大门之后,宁德时代的动作风风火火。2月26日,宁德时代发布定增方案,拟定增拟募现金不超过200亿元,将用于包括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在内的4个锂电扩能项目,预计将新增锂电池产能超52?GWh。

同一天,宁德时代还宣布,拟投资建设宁德车里湾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

宁德时代这么急于募资扩大产能,或是出于两大考虑。一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再加上目前疫情影响,或将导致大批中小企业淘汰,宁德时代此时扩充产能,是为率先抢夺动力电池市场。二是和特斯拉达成合作,尽管只是小规模的,但是宁德时代显然不想轻易错过这一机会,提前为合作做更多应对准备,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产能上的。

电动汽车“高富帅”特斯拉

无论是松下,还是宁德时代、LG化学,在行业内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为何会频频低姿态地向特斯拉抛出橄榄枝呢?

2014年,松下和特斯拉建厂时,特斯拉并没有现在那么风光,甚至还一度面临破产,但松下还是不惜斥资16亿美元和特斯拉合资建厂。

而宁德时代,贵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巨头,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地位首屈一指,2019年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宁德时代更是成为了香饽饽,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都和宁德时代合资建厂。

韩系企业LG化学在动力电池领域同样一直有很高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LG化学是大众、奥迪、雷诺、通用、福特等品牌的电池供应商。

全球前三动力电池企业都拜倒在特斯拉石榴裙下,当然不是因为马斯克尬舞、直播抽大麻的“个人魅力”,而是特斯拉领先的行业地位。无论是在技术领域,还是在资本市场,“电动化的先驱者”特斯拉都有着令人无法抵抗的吸引力,尤其是在电动化的时代背景下。得到特斯拉的订单,不仅可以提升电池销量,更可以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目前来看,一轮折腾下来,特斯拉、松下、宁德时代、LG化学似乎都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特斯拉改变了单一的电池供应体系,松下和特斯拉之间的深度捆绑关系得到了松绑,并寻求到了更靠谱的老乡伙伴丰田,而宁德时代和LG化学历经多年终于得到特斯拉的垂青。但在仅有松下一家供应商的情况下,合作中就表现得十分强势的特斯拉,在有了多个电池供应商,甚至实现自产电池之后,是否会变本加厉呢?而当出现矛盾的时候,各方又将何去何从呢?这,又将是一个道不完说不明的豪门故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特斯拉 # 电池 # 时代